河南大学堂改为河南高等学堂
1902年8月,清末《钦定学堂章程》颁布,该章程规定:“今定省会所设学堂曰高等学堂。”河南大学堂因此于1903年改为河南高等学堂。民国教育部编著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自光绪二十八年下半年钦定学堂章程颁布以后,除京师大学堂及山西大学堂因有特殊情形继续存在外,其余均遵照章程改为省立高等学堂。”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撰的《清代晚期(1840.6~1911.12)大事记》中也指出,1903年“河南大学堂改为河南省高等学堂,以翰林院编修王安澜为监督。名额250人,年经费银2.84万两。”
河南高等学堂改为河南高等学校
河南高等学校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912年民国教育部公布的学制系统规定:“大学预科须附设于大学,不得独立。”因为清末各高等学堂实际上是大学预科性质,由河南高等学堂演变而来的河南高等学校也是如此,所以无法继续独立开办。面对这一局面,河南高等学校校长时经训向河南提学司请示,提议设法“变通”改办。
根据河南省情和民生、发展的需要,时经训提议将河南高等学校改办农业专门学校,其理由是:“查专门学业农工商并重,而设学之初应就地方情形审择所宜。中国自古以农立国,而黄河领域农业发达尤早……河南土宜人性最与农业相宜。惟新学不讲,旧法是泥,致令水旱听之天,丰啬任之地,大利委弃良足慨惜。河南农业不求改良,无以植工商之基础,即难与世界列国相竞争。”
时经训还提出了具体的“改办”措施:“现拟就本校改设农业专门学校,以旧有之高等第一类、第三类学生暂附属于农业专门学校,至民国二年终两类毕业为止。而以所有附属之甲乙丙丁四级中学生仍用高等学校旧款,改为省立中学校。”
民国教育部专字第895号档案显示,河南高等学校校长时经训将学校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提议,获得河南提学使陈善同和河南都督张镇芳的支持,由张镇芳以“陆军上将衔河南都督”的名义于
通过对民国教育部专字第895号档案的解读,参考当时的新闻报道和名人回忆,可以看到河南高等学校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双重原因:那就是既迫于民国教育部学制改革的压力“不得不变通办理”,也是因为河南省情、民生和发展的需要。
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由此肇始。